作为中国文坛的经典之作,《狼图腾》深受读者喜爱。自上世纪初问世以来,它数次被改编成电影和话剧,在各个领域中流传不衰。近日,由野兽派作家巴图再次提出关于该书中东北虎的论点,使得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动物再次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。
巴图认为,《狼图腾》中所描述的草原上的狼群社会,和东北虎的社会体系极为相似。狼群和东北虎群落同样都具有强烈的等级意识和契约精神,且都存在着互帮互助的行为。同时,巴图认为东北虎的群体存在“虎王”的象征,这一点在小说中也得到了印证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《狼图腾》读者也许可以发现西方文化中缺失的某些本土元素,进而产生共鸣,更好地理解这个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复杂性。
「十六个字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代表性物品,而群体协作精神也是其近代文化传承中的原则,更是中国文化体系中的核心精神。相比之下,西方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体主义,这也与其社会体系和价值观有关。
《狼图腾》叙述了一群草原上的家族生活,每个角色都极具个性。草原上的狼同样是如此,它们往往在众多狼群中树立起自己的地位,成为居群中的中坚力量。
巴图认为,《狼图腾》中透露的人际关系,风俗习惯,以及宗教信仰,都反映了蒙古族的深度文化内涵,这些概念是蒙古民间文化的精髓所在。
这也代表着,如果读者想更好地了解蒙古族文化,就应该较为关注这些本土元素被如何表达,以及作者的审美和观念等方面。
《狼图腾》还描写了蒙古特有的图腾信仰和自然崇拜,这些文化内涵将西方文学的通俗化和东方文化的神秘性合二为一。
获得文化多样性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,但是读者可以根据巴图的观点,读懂《狼图腾》的更多内涵,将自己所获得的文化体验与组群精神融合在一起,从而建立新的解读框架。